檔案故事:美麗島事件
今年是美麗島事件40年。自2002年,政府啟動「國家安全、美麗島事件與重大政治事件檔案訪查徵集計畫」以來,散落在各機關的美麗島事件相關檔案,約有數千件移轉到檔案管理局。相對其他政治案件,社會咸認為美麗島事件是檔案收羅最完整的政治案件。
然而,促轉會為還原歷史真相,調查政治案件的過程中,發現包含國安局、調查局與警政署等機關在內,仍留有大量美麗島事件相關檔案,在總統府與國家安全會議、行政院的積極協調之下,加上政治檔案條例的通過,相關案卷已陸續完成檢討解密。
特別是國安局檔案,經促轉會初步研究後發現,與過往已徵集的檔案相比,這批檔案最大的突破,即是揭露美麗島事件發生前,政府對美麗島雜誌社進行的監控,及是否對該雜誌進行懲處的決策過程。
▉
為了因應1970年代末的時局變化,亟欲突破限制的黨外人士,試圖以雜誌為平台,作為民主發聲與行動的聚集地,創刊於1979年的《美麗島雜誌》即是一例。
過去,根據相關當事人的口述或書寫記載:在黃信介與國民黨交涉後,新聞局同意核准雜誌發行,唯獨對刊名有意見,要求更改,最後以「美麗島」之名得到登記證。表面看來平靜無波,但從本次解密檔案中可知,警總在得知《美麗島雜誌》被核准的線報後,將過程紀錄於「情報報告」中,並作出指示:「鑒於前《台灣政論》發行人及總編輯亦係分別黃信介及張俊宏擔任,故今後對該刊動向殊值注意。」
此後,透過各種線報,情治機關密切掌握美麗島雜誌社的人事規劃與動向,會議紀錄、談話,皆有紀錄。當統籌統支海內外人事捐款與黨外活動收入的「黨外基金委員會」籌設計畫被提出時,國安局做出評估:「政治陰謀分子假《美麗島雜誌》,形成組織,在合法掩護下,從事陰謀活動散佈不妥言論,雖已由有關單位研究對策,採取防制措施,仍宜重視其發展。」
隨著以美麗島雜誌為中心的組黨雛形浮出,情治機關對於美麗島雜誌社的態度,也從一般監控進而謀思介入。「目前陰謀分子宣佈成立反對黨之可能性不大,但仍將以此要脅政府放人,組織勢力及爭取與青年黨黃鳳池派之結合之陰謀,頗值注意。」做出上述評估的國安局,曾經提出不同方案作為因應,例如要採取「嚇阻、分化、輔導擱置」作法,或「依總動員法、非常時期人團法駁復,依戒嚴法予以解散」等法律作為,試圖瓦解這股民間集結的力量。
換句話說,當時的政府對此雜誌的成立,雖然稍持開放態度,並在某些前提限制下允許《美麗島雜誌》創刊,但對情治機關來說,這些黨外人士皆是「陰謀份子」,背後或有居心,應該防制或嚇止。各機關莫不盡力佈線,例如在創刊號還未出版,警政署的佈建即取得毛本,相關機關、線民因此獲得數萬元的獎金。
▉
如眾人所知,《美麗島雜誌》日後順利出刊,並能再版,似乎未受情治機關影響。本案重要口述歷史作品《沒有黨名的黨—美麗島政團的發展》中紀錄當年印刷廠老闆張榮華的說法:「印製過程,應該沒受到治安人員干擾,如果有治安人員阻擾,也可能是發生在編輯部那邊。」不過對編輯部的阻擾,在目前的出版品中,比較少見相關描述。對於編輯部的實際干預,則是在第二期刊出〈揭穿韓國經濟奇蹟的神話(上)」後政府受到韓方抗議,才有進一步動作。
然而,這批檔案卻可讓人窺見這短暫平靜下的暗流。在《美麗島》創刊號出刊後,情治機關與黨政高層的意見角力與角色開始浮現,黨政高層的態度與介入的程度,本會之後將會持續向外界揭露研究所得。未來這批檔案也將開放提供各界使用,相信能深化人們的歷史理解。
政治檔案開放與還原歷史真相,是促轉會的法定職責。為了調查包含陳林兩案在內的幾個重要案件,促轉會陸續向國安局調閱相關檔案,並於近期得到成果。在成立屆滿一年半、適逢美麗島40週年之際,透過政治檔案徵集與發現,本會將持續向社會公布階段性成果,並感謝總統府、行政院與國安局等各機關的協助。